摘要: 自2024年1月联邦政府宣布实施国际留学生签证限额(study permit cap)以来,加拿大国际教育领域持续震荡。多项最新数据显示,这一政策不仅抑制了留学增长,更导致严重的“系统性收缩”。 ...
加拿大留学限额政策冲击持续扩大 教育专家Philipp Reichert呼吁政府停止“短视修补”,重建长期战略 【加拿大专讯】自2024年1月联邦政府宣布实施国际留学生签证限额(study permit cap)以来,加拿大国际教育领域持续震荡。多项最新数据显示,这一政策不仅抑制了留学增长,更导致严重的“系统性收缩”。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(UBC)国际事务负责人、国际高等教育专家菲利普·赖克特(Philipp Reichert)在最新评论中直言:加拿大的国际教育体系正处于“现实检验”时刻,亟需停止仓促应对,转向理性、基于证据的政策修正。 签证核准骤降 留学生人数锐减 赖克特引用加拿大移民、难民与公民事务部(IRCC)的数据指出,2024年获批留学签证数量比目标值少近10万,签证通过率仅为48%;而2025年前半年新生签证批准率更跌至约30%,仅核发31,580份学习许可。全年预计仅能完成年度限额的20%至30%。 同时,留学生入境人数同比下降约70%,全国在读国际学生总数自2024年1月以来减少了23%。他指出,这一系列骤变已在全国校园、社区及地方经济中引发连锁反应。 “这些数据并非抽象数字,而是教育一线的日常现实。”赖克特说,“突如其来的政策变化打乱了学校多年规划,令学生与家长焦虑,前线职员倍感压力,机构被迫采取被动措施,牺牲了长期目标。” 全球竞争加剧 加拿大却“逆势而行” 赖克特强调,当今全球正处于地缘政治与人才竞争的关键阶段,各国纷纷通过高教投资与国际合作强化“教育吸引力”。然而,加拿大却因仓促决策“释放了错误信号”。 他批评政府把国际教育当作政治工具,而非国家战略资产:“正当我们应当在国际舞台全方位发力时,却因短期政治考虑传递出相反信息。” 赖克特指出,加拿大高教与经济目前正遭遇“完美风暴”——长期资金不足、住房短缺、劳动力市场转型、AI技术冲击以及全球环境不稳定。这些复杂问题需要系统、协调的长期政策,而非以留学生为替罪羊的短期手段。 “一刀切”政策破坏性强 政府应与省区重建机制 赖克特将目前政策比喻为“在暴风雨中边飞边造飞机”。他批评过去20个月里政府频繁调整政策、沟通混乱、缺乏数据支撑,导致各省执行标准不一、审批流程仓促,学生陷入高度不确定。 他指出,最具破坏性的是“一刀切”式做法:监管完善、支持体系健全的院校被与管理不善的机构一视同仁,“原本该用手术刀解决的问题,却被挥舞成了大锤。” 赖克特呼吁联邦与各省重新合作,制定因地制宜的方案,建立基于证据和透明度的长效机制,而非继续依赖短期政治操作。 行政失衡与积压危机 赖克特特别提到“省级确认信(Provincial Attestation Letter)”制度是“被动政策”的典型案例:各省被迫在极短时间内建立新系统,导致大规模延误与混乱。 加拿大留学签证平均处理时间超过200天,毕业后工签与永久居留申请同样积压严重。赖克特指出,这种官僚瓶颈向全球人才释放了负面信号——“加拿大无法提供清晰、可预期的学习到就业路径。” 他认为,这反映出更广泛的移民体系问题,必须通过提高透明度、改进服务标准、并与各地区劳动力需求相匹配的改革加以解决。 留学生流失波及本地教育与社区 赖克特指出,留学生人数下滑影响的不仅是高校收入,更威胁到本地学生的受教机会。 在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,国际学生的注册支撑着项目的生存;他们一旦离开,课程便无法维持,学生被迫转学或辍学。甚至在大城市,留学生减少也导致部分专业停办、课程选择变窄、教育多样性下降。 “事实恰恰与部分舆论相反——国际学生并没有挤占本地生资源,反而是支撑了他们的教育机会。”赖克特指出。 他警告,随着“加拿大品牌”(Brand Canada)在全球教育市场受损,这不仅是声誉问题,更将对全国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活力造成长期影响。 未来之路:从“修补”走向战略 赖克特呼吁,加拿大要想恢复国际教育的稳定与信誉,必须摆脱短期政治反应,制定国家层面的协调战略。他将在后续文章中介绍德国、新西兰与卑诗省的案例,以探讨加拿大如何借鉴它们的“战略投资”与“有序增长”模式。 “我们需要的是理性、协调与远见,而非临时修补与仓促应对。”赖克特总结道。 ⸻ 人物简介 Philipp Reichert 现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欧肯纳根校区全球事务总监、PN Reichert咨询公司创始人,兼任加拿大国际教育局(CBIE)领导职务及国际教育管理者协会(AIEA)董事会成员。他的研究与实践聚焦于国际教育政策、全球人才流动与高校战略管理。 |